首页 > 学生自学的方法有哪些

武汉工程大学主页?我想了解武汉工程大学相关信息

武汉工程大学主页?我想了解武汉工程大学相关信息

武汉工程大学辅导员招聘启事

武汉工程大学辅导员(助理)招聘启事

根据武工程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经研究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辅导员(助理)若干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条件:

1、**员;

2、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学位(全日制双证),且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并取得相应学位(全日制双证);

3、男性,硕士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8周岁,博士毕业生年龄不超过30周岁(截止至2009年6月30日);

4、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阶段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无不良纪录,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熟练*作办公软件,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5、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身心健康,性格开朗,普通话标准;

应聘者必须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同等条件下,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具有与辅导员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资格证书者,录用时予以优先考虑。

二、报名方式及考核程序

1.凡符合条件自愿参加辅导员(助理)招聘的人员,需将*、个人简历(包括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单、获奖证书、发表论文、专著等材料复印件)、本科以来毕业证和学位证,《武汉工程大学2009年招聘辅导员(助理)报名登记表》(报名表可在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处网页(学工在线)上下载)等材料通过邮件报名(邮件题目请写明应聘辅导员(助理)),也可直接到学校人事处报名。

2.应聘者所提交的各项材料内容必须真实,表格内容须按要求填写,内容不全或与要求不符的,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将取消资格、通知所在学校并向社会公示。

3.根据报名条件,学校辅导员(助理)招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定进一步考核人员。

4.辅导员(助理)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对初审合格人员进行材料原件复查,组织专家进行面试,根据面试情况择优确定人选。

5.确定的人选经体检合格,报学校审批并签订就业协议书。

三、聘期和待遇

1.本次录用的辅导员(助理)首次聘期两年,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内每月工资(含各种补贴、津贴等)1200-1500元;试用期满后每月工资(含各种补贴、津贴等)1500-2000元;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个人社会保险。

2.聘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续聘。在聘期内或聘期满经考核优秀的,根据学校岗位情况可列入行政事业*管理。

四、报名和联系地址:

本次报名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10日。

通讯地址:武汉工程大学人事处

*:430073

联系人:卢宜青

电话:027-87195635

E-mail:renshich@mail.wit.edu*

武汉工程大学主页:**wit.edu*

我想了解武汉工程大学相关信息

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6个省级技术中心(基地)。学校具有化工工程乙级设计资格,A2、D1、D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行业工程甲级咨询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资质,*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乙级资格,专项工程(环境*染防治)丙级设计资格、建筑工程丙级资格,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4项,其*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37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39项,其*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他省级奖4项。近3年来,科研到帐经费共计1.5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6年7次荣获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学校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00余篇。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院系设置化工与制*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理学院

法商学院

管理学院

外语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国际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体育部

基础设施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527亩;校舍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7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9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 176.8万册,拥有维普、清华同方、万方、*专利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以及CA、Ei Village 2数据库、EBSCO、Springer数据库等外文文献数据库,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该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拥有“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化工行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化学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和湖北省磷化工中心等研究基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涵盖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共5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具备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化学工程:该学科是1994首批鄂部属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该学科师资队伍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其中3人获**津贴,1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为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的特约审稿人,1人为*化工学会涂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师资科研能力强,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被 SCI、EI、ISTP收录28篇。在该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及反应器技术、分离过程与技术、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化学工艺:1998年获原化工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获湖北省教育厅“有突出成就创新学科”,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8人。本学科主要研究化工工艺分析与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任务是要解决化学工业领域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绿色产品、工艺与技术)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经济问题。本学科拥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过程模拟与优化、新产品合成、分离设备设计改造、石油化工与绿色化学工艺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

生物化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 7人,副教授 7人。本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制*技术与过程开发,计算机辅助*物设计,天然*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应用,*物新剂型的研究,*物制剂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生化反应器与动力学,菌类的深层培养技术,有机酸发酵与分离纯化技术等。近年来,获得*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资助十多项,获奖成果及鉴定成果多项,SCI、EI收录的科研论文数逐年上升。本学科拥有以知名教授为核心、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应用化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手性分子的制备与分离、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仿生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开发。研究内容涉及手性分子的识别机理、大环配合物合成的方法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及附加值高的医*中间体的合成新工艺,其任务是解决相关领域中的理论或技术问题。近年来,共获得五项*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此外,还获得多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育厅基金的资助。被SCI、EI收录的研究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一些应用性研究项目的技术已被有关大型企业采纳,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学科现有元素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多套大型仪器,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催化: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催化科学与工程是当今国际上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据统计与催化有关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催化剂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经济产出比最大的技术产品之一。近年来,材料物理、表面科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绿色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给催化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科技问题的支柱科学技术。本专业点拥有高精的仪器设备。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很强的科研能力,是该学科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教学和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本专业获得*发明奖壹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鉴定成果和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学科拥有“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备、成型加工、模具设计、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工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任务是开发国民经济中需要的具有各种特性的新材料。本学科拥有一流的材料制备、成型加工、结构与性能研究所需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显著。该学科具备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资格,涵盖了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学术力量雄厚,已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多次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显著,在该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并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功能矿物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等。

材料物理与化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术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多次承担*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并曾获得*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多年的建设,在功能薄膜材料、功能矿物材料、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信息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与计算材料科学、高分子设计与计算模拟等领域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加工理论及特种加工、材料加工新方法及基本原理(如等离子体技术、电脉冲热爆合成、高能束流加工)、材料表面改性及防护(包括材料表面改性原理及方法)、无机材料成型新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及应用、高聚物合金化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技术与应用、高分子材料成型新工艺和新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及CAD/CAE/CAM、高分子复合材料及成型加工等。

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无机化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大环配合物的合成与金属酶的模拟,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过渡金属生物无机化学,精细无机化学品开发。研究内容涉及活性大环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模拟物与生物分子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分子识别和分子剪裁;功能配合物光、电和磁性质的研究方法,功能配合物的应用;微囊技术在无机纳米材料中的应用,新型精细无机化学品开发,撞击流技术、超重力场技术的应用,无机纳米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新型生物无机配合物与细胞以及DNA的相互作用,保健品的开发和特殊*物的开发。其任务是解决相关物质制备过程的反应机理,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生物活性与结构及键型的关系,同时解决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近几年来,多次承担*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被SCI收录论文10余篇,平均每年获得专利1项。本学科拥有元素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多套大型仪器,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紧密与湖北及中南地区对材料领域发展要求相结合,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和“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两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拥有了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多次承担并完成*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医用高分子、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聚合物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有机高分子/无机杂化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新技术在高分子制备中的应用、靶向*物及缓释技术、高分子*物等。

环境工程: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水*染控制、大气*染控制、废物资源化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任务是要解决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经济问题。本学科拥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承担了省、部、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多项*专利和科技进步奖,在化工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废物资源化、环保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土木工程、地震工程、环境工程、信息工程等学科中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灾害、城市灾害及大型工程结构灾害。研究内容包括:各类灾害的成灾机理、损伤效应,各类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工程结构反应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防灾减灾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化工过程机械: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本学科拥有较强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过程工业中的高效节能传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化工过程用泵、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改造、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研究方向有:过程工业中的传热设备及节能技术;化工单元传质设备和相分离设备;化工过程用泵、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改造与开发;压力容器及管道的设计、制造和安全保障的技术;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等。

机械电子工程: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师资队伍和实验研究等条件均已有良好的基础,已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取得了一批对国民经济有显著效益的研究成果,科研立项多,经费充足。现代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精密工程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激光技术、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尤其面向武汉-*光谷的产业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机械与控制技术、图象识别与智能控制、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工程、机器视觉技术与系统设计、机械系统自动化与仿真技术、电液控制工程及自动化系统、机器智能设计与CAD/CAM技术、故障诊断与现代测试系统等。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该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大量*级和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已在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图像分析、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计算及模式识别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系统理论与应用、图像分析及图像理解、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智能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等。

湖北省有哪些一本大学

一、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由**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二、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位列*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是拥有*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三、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四、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华农”,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

五、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中师大”或“华大”,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高校,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中农业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www.kmjbhy.com/html/879638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